易经讲的遇事要坚持

遇事内求,万事皆顺

易经曰:天道无吉凶。

在人生的道路上面,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,我们都抱怨老天不给我们机会,怪合作者能力不行,等等,其实核心原因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欲望太多,由于受外界的影响太大。我们没有仔细分析我们自己。

为什么向内求?

向外看,有梦,向内看,清醒。

孟子曰: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;

金刚经曰:心无所住而生其心

王阳明:圣人之心也烦恼,吾心安处是吾乡。

向内求,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。

向外求,就是视时而动,随机应变的策略。

向内求,就能坚持原则,坚持自我。

向外求,就会随时放弃原则,迷失自我。

你开始向内求,观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时,才能成为一个掌握自己生活的人。

如何向内求?

一、善护念。

保持住自己的内心,不被那些身外之物所左右,这是一个挺不容易的事情,因为人的心境太容易受到这些事情的干扰,当一个普通人因为执着,愧疚心而使自己陷入痛苦,无法自拔的时候。或者是因为他对外界的事情心有挂牵,所以才会由心而外生出恼怒欢喜,这一颗心也会失去它本来的一个面目,也会被很多事情所左右。

有一天,这个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曾向他请教:为何天地间的善难于培养,而恶却难以去 除呢?王阳明对于这个事情,他就认为,因为心中有善恶之念,引发好恶之心,才导致为善或者为恶。王阳明这个时候还举出了花草的例子,他说:当人想欣赏花的时候,就认为花是好的,而他周围的杂草是恶的,因为杂草影响了花的效果,影响了他赏花的心情。但是当如果人需要利用那些杂草的时候,他就认为那些杂草是善的,这样善恶的区别,都是由于自己的好恶心而产生的,因此是错误的。

二、专注。

专注不是盲目的偏执,而是善于深度的思考,在层层深挖的过程中探寻事物的本质。专注是扎根某一领域,探究事物的本质,而不是华山一条道,不撞南墙不回头。专注是科学的制定自己的目标和规划,懂得哪些应该做,哪些不应该做,哪些应该先做,分清主次,排除外界干扰,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。我们常常拿着手机对着电脑刷几个小时,回过头来发现全是碎片化的信息,自己却没有得到提升,消磨青春,昏昏度日。

三、活在当下。

生活中,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把全副精神投入其中,感受现在,这就是幸福。

今天只需要做好今天的事情,明天的事情无须操心;想多了扯远了,徒增负累,于事无益。

林清玄在《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分钟》一文中,讲述过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:

他家有一个很大的院子,种有很多树。

父亲规定小孩子要轮流扫地,扫完院子才可以去上学。

每天天还没亮,在上学之前便得开始扫,扫院子很累,每个小孩都很不情愿地扫地。

父亲看见孩子们扫地那么痛苦,便教给大家一个方法:以后每天扫地之前,先把树摇一摇,把明天要落下的叶子先摇下来,这样一来两天扫一次就可以了。

孩子们一听,这样省劲儿啊!于是,第二天就开始照着做。

扫地之前先用力地摇树,发现摇树比扫地还累;等摇好树,终于把明天的叶子也扫干净了。

扫地的孩子坐在院子旁的藤椅上,心中充满成就感:好棒!连明天的叶子也扫好了。虽然今天比往常更累,但是这样做明天就轻松了!

结果第二天一早起来,发现地上还是有很多落叶,依旧需要清扫。

这时候,孩子们才明白父亲的用意:不管我们怎么用力摇今天的树,明天的叶子都不会预先落下来啊!

2022年2曰18日

〔易经的智慧〕坚持真理.―得遇江河升斗水,直须寅地见光辉。

坚持真理.流而不盈

持中守正 追思反省 刚健中正
困卦卦象:《易经》第47卦:坎下兑上,泽水困。
上六 __ __ 爻辞:困于葛藟,于臲卼;曰动悔,有悔,征吉。

九五 _____ 爻辞:劓刖,困于赤绂,乃徐有说,利用祭祀。

九四 _____ 爻辞:来徐徐,困于金车,吝,有终。

六三 __ __ 爻辞:困于石,据于蒺藜,入于其宫,不见其妻,凶。

九二 _____ 爻辞:困于酒食,朱绂方来。利用享祀,征凶,无咎。

初六 __ __ 爻辞:臀困于株木,入于幽谷,三岁不觌。

困卦卦辞:困,亨,大人吉,无咎。有言不信。

《彖传》说:困卦,阳刚被阴柔所掩蔽。面临艰险却仍保持乐观喜悦。虽处困境却不失其所喜悦的目标,所以前途亨通。这大概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啊!“占问的结果是大人可获吉祥”,因为他具有刚毅中和的美德。
困卦彖辞:困,刚揜也。险以说,困而不失其所亨,其唯君子乎?贞大人吉,以刚中也;有言不信,尚口乃穷也。

困卦大象:泽无水,困;子以致命遂志。

为什么叫困?而不叫穷?因为穷多半是指物质上的贫乏。而困呢?它是偏重于精神方面的受困。你看“困”这个字,当中是个木。木在五行当中,它是一种向四方八面去发展的气,它气的方向是四方八面的,现在我们四方八面都把它挡住了,没有一个方向气是通的。那气不通,你就觉得会有痛的感觉。痛的感觉是什么?就是很困惑。怎么会这样?所以这个卦叫做困卦。
孔子特别说明,困,德之辩也。一个人进入困境的时候,马上分辨出你的品德修养是怎么样。所以我们看到卦辞,马上会了解到,困,亨。困怎么会亨呢?就是你处之泰然,它就亨了嘛。什么叫做贞?就是我问心无愧,我坦然面对,那我怎么能不吉祥呢?一碰到困,就愁眉苦脸;一碰到困,就怨天尤人;一碰到困,然后就自暴自弃,那当然不是大人了。大人吉,就是告诉我们,如果是小人的话,他一定凶。不但吉,而且还无咎,没有后遗症。可是,这是有条件的,有言不信。什么叫有言不信?就是当你处在困的时候,你再讲什么话都没有人相信你的,
困,就是告诉我们,你要想办法去通,但是要用正道来通,不能这个时候,就不择手段,那就是小人了,
君子险了以后,他自然他会看到光明,他自然他有出路,但是这有个过程,你自己要想办法去因应。小人就不是了,小人穷斯滥矣。小人很少懂得什么叫困,他只知道穷,因为他只想到物质面,他没有想到精神面的,他没有。因此小人他遇到穷的时候,遇到困的时候,他就不择手段。那不择手段,最后怎么会喜悦呢?那不可能的。

可见这个卦已经告诉我们,当你碰到危险,当你受困的时候,你要看得远一点,你自然看到光明面,然后你充满喜悦。当人充满喜悦的时候,你不会昏了头,你就会找出路,然后你就知道,我只有靠一样东西,就是困而不失其所,你所应该做好事情,就是我处于困境,但是我能够不失掉我泰然之心,这就难了,但是只有这样你才会亨通,所以那个亨是写在困而不失其所的后面。所是什么?所就是你心在哪里了。
九二跟九五,你都阳刚居中,就表示什么?表示我们光明的力量,不会被小人所屈服。有言不信,尚口乃穷也,你崇尚言辞,绝对不能为别人所信服,那才叫做穷,那不是困。你看,讲了半天,都没有人听,你会不会觉得,言辞是没有用的?所以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要多沟通,多沟通,我也觉得很奇怪,你沟什么通?你要先通,它才能沟。你根本不通,你沟什么呢?我们该说话的时候,一句话不可少;不该说话的时候,一句话不可多,这就对了。
君子受委屈,不得志的时候,就像泽无水一样。他会怎么个做法?第一个,算了,我放弃这个泽,我搬家,我再去找另外一个泽。大家一定很清楚的,现在我们人类多半是这种态度。
看完困卦以后,你就知道,当你遭遇困的时候,你是一直提心吊胆,一直认为,哎呀!辛苦啊,艰难啊这样,那你就是看不懂困卦,或者你根本品德修养就是不够。你要知道,困只是暂时性的,它很快会有脱困之道。
易,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,不仅要能屈能伸,看到光脚,并且要审慎研判,寻求突破,从而找到解除困境的方法。那么在困境来临之初,人们就应当要进行怎样的反思,从而对困境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呢?

困,刚掩也”,困就是阳刚被掩蔽了。困卦里面三个阳爻,统统被阴爻所掩蔽着。有人说,君子怎么那么倒霉,老被小人困住?其实我们应该这样想,如果没有被小人困住,别人怎么知道他们是君子呢?想想看,历史上多少忠贤,多少好人,都是发起于困境中的。所以,我们必须能屈,才能够谈得上伸,这叫做能屈能伸。可见困,是有解脱的办法的,但要透过正道来变通。
困卦大象传说:泽无水,困。君子以致命遂志。
“泽无水”是什么意思?泽之可贵,就在于它里面有水。若是长期不下雨,补充来不及,或者用水的人毫无节制,都会导致泽的水位下降。

君子看到这种状况,就会想到自己受委屈不得志的时候,就像“泽无水”一样。这个时候小人和君子就能很好地被分辨清楚。小人的做法是放弃这个泽,去找另外一个泽。现在人多半是这种态度。
子有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坚持,才能够一路走下去。因为孔子所做的事情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,如果孔子不是大人,老实讲他遭遇的那些困境都是徒劳的。既然是大人,不遭受这么多困境,后人怎么知道他这么了不起呢?因此,我们就很清楚了,困对小人来讲是坏事,对大人来讲其实是好事。

我们先看卦辞:亨,贞,大人吉,无咎,有言不信。
“困”,怎么会“亨”呢?在困境中处之泰然,自然就亨了。“贞”,即问心无愧。坦然面对困境,怎么能不吉祥呢?如果一碰到困境,就愁眉苦脸,怨天尤人,进而自暴自弃,那当然不是大人了。 “大人吉”,另外一层意思,如果是小人的话,一定凶。而对大人而言,不但吉,而且还无咎,即没有后遗症,可这是有条件的。 “有言不信”,是什么意思?言跟信之差就一个“人”字,说的是当一个人处在困境的时候,没有人相信他讲的话。这个时候只有用德行来表现,人家自然能体会到这个人到底是大人,还是小人。

上六
困于葛藟,于臲卼,曰动,悔有悔。征,吉。《象》曰:困于葛藟,未当也。动,悔有悔,吉行也。

白话

上六:被葛藟绊倒,被小木桩刺伤,处境如此艰难,不宜有所行动,否则悔上加悔。至于占问出征则吉祥。《象辞》说:被葛藟绊倒,由于行为不得当。悔悟到动则招悔,必能谦慎行事丽逢吉祥。

上六”处卦之极,受困最重,无可往行,犹如“困于葛藟”,难以脱身;又逆乘“九五”之阳刚,故又“于臲尥”,总有慌恐不安之感。然而卦极必反,物穷则变,告知“曰动悔,有悔,征吉”,如果说动也有悔,居也有悔,那还不如拼力一博,冲出险境,尚可获得吉祥。卦中六爻唯有此爻言“吉”。一般来说卦之上爻都是凶,可此是困卦,困极必通,通则吉。要想实现通,必须得“征”,靠自己的努力去博、去拼,才能摆脱困境。
君子临难,能够坦然面对;小人 遭困,却只会怨天尤人。正所谓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困境中,方能显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本性。那么,当君子遭遇困境的时候,除了要把心态调整好,还需要付诸怎样的行动

所谓脱困之道,其实讲起来很简单,就是八个字:当行则行,当止则止。行得通就行,行不通就停止。 “止”不是放弃,只是休息一下,而休息一下是为了走更远的路。这八个字,孔子只用四个字就讲完了:君子固穷。 “固穷”的意思是,君子要承认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会有很多阻碍,但是不能遇到困难就改变初衷,要坚持、奋斗下去,因为终究是会脱困的。
困指受困。得困卦者如同杨志卖刀,英雄处于末路。如果自得其乐、坚持原则、坚持不懈才能得到解脱。此时不要画地为牢,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走出囚禁自己的无形高墙,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坐井观天。
困卦的上卦为兑,兑义为悦;下卦为坎,坎义为险。处境困苦而内心和平,是困卦的品德。固然身处困境,但不失其操守,穷中求通,恐怕只有德才兼备的君子才具有这种信念。
经过提炼,提出了“曰动悔有悔,征吉”的思想,这是积极的。它告知人们在身处逆境时,不要消沉,要伺机奋起,必获得吉祥。这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。
困卦整个的道理,叫做坚持正道。孔子只有教我们远小人,远小人就是提高警觉性,而不是打压他, 不是厌弃他,不是想办法把他整个置于死地,那不是,因为这是不可能的,这是做不到的事情。就告诉我们,困而不失其所,正人君子;坚持真理。

遇事不管难易贵在坚持

遇见事情不管困难与否,贵在克服困难,坚持到底
很简单的道理: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
分析1.遇事不管困难还是容易,贵在敢作敢为敢为人先. 就是现代人讲的执行力、行动力问题
2.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,所谓狭路相逢,勇者胜.这里是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恒心.
3.当人碰上了一件事,就没有困难和容易之分了,我们都要认真对待.有时很简单的事我们犹豫不决,患得患失,事情就变得越来越复杂.有时很复杂的事,我们雷厉风行,快刀斩乱麻,事情也就变得简单起来.这既是一个人处事的态度也是一个想和做的问题

周易说变则通,通则久。什么时候变,什么应该执着?

附图:事物变化的基本形状(变)


【问】:

【答】:

易与道,是可以结合起来看的。道的一些东西,可以辅助易的。


举例来说,何时变。

以上面的图来【解释】的话,何时变呢?

对于道来说,水平段的 AB 是守恒,是不变;垂直段的 BC 是变化。

这个突变点 B ,就是交叉点。


归纳起来说就是:从 AB 段越过到 BC 段时就要变了




如果觉得满意的话,请选一下那个【满意】哦。谢谢……

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,可以【追】问。

《易经》的三原则是什么?讲一讲其中的道理。

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以外,《周易》的本身这门学问中,有一个原则亦叫作“三易”,意思是说《易经》包括了三个大原则:就是一、变易;二、简易;三、不易。研究《易经》,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。
(1)变易
第一,所谓变易,是《易经》告诉我们,世界上的事,世界上的人,乃至宇宙万物,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。在时、空当中,没有一事、没有一物、没有一情况、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,不可能不变,一定要变的。譬如我们坐在这里,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,已经在变了,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。时间不同,环境不同,情感亦不同,精神亦不同,万事万物,随时随地,都在变中,非变不可,没有不变的事物。所以学《易》先要知道“变”,高等智慧的人,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,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。
由这一点,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“无常”。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,城隍庙里塑一个鬼,高高瘦瘦,穿白袍,戴高帽,舌头吐得很长,名“白无常”,而说这个“无常鬼”来了,人就要死亡,这是迷信。实际上“无常”这名词,是一种佛理,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,所以名为“无常”,这就是《易经》中变易的道理。我们中国文化中的《易经》,是讲原则,宇宙中的万事万物,没有不变的,非变不可,这是原则。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,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,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,看见人生下来,也一定会病、会老、会死,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“无常”。 这是《易经》的三个原则,先要懂得。理、象、数
懂了这三个原则以后,还有三个法则要懂得,这三个法则就是我们手边的这部《易经》的三个内涵:理、彖、数。
这些基本原则要先记住,才能研究《易经》,现在先解释这三个字。
根据《易经》的观点看宇宙的万事万物——人生也好,情绪也好,思想也好...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。以我们现代的观念而言,理是属于哲学的,宇宙间万事万物既都有它的理,也必有它的象;反过来说,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,也一定有它的理,同时每个现象,又一定有它的数。譬如这个录音带,是录音用的,它能录音,其中有很多理,录音带的样子、大小以及它还会放出声音,就是它的象;这卷录音带,若干分钟可以录完,有若干长,若干宽,这就是它的数。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、它的象和它的数。
所以研究《易经》的学问,有些人以“理”去解释《易经》,有些人以“象”去解释《易经》,有些人以“数”去解释《易经》。古代的人掐指一算,万事皆知,那就是了解了易数的缘故。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数,这是必然的过程,譬如我们举起桌上的茶杯,左右摇摆,这就是一个象;而左右摇摆了多少度,多少秒钟摇摆一次,就有它的数;为什么要摇摆,就有它的理——是我为了使大家更具体了解《易经》理、象、数的道理所做的动作。所以《易经》每一卦、每一爻、每一点,都包含有理、象、数三种涵义在内。人处在世界上,与这个世界的关系,不停地在变,只要发生了变,便包涵了它的理、象、数。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、象、数,就会知道这事物的变,每个现象,到了一定的数,一定会变,为什么会变,有它的道理,完全明白了这些,就万事通达了。理、象、数通了,就能知变、通、达,万事前知了。
我常常告诉同学,最好不要去钻研《易》这门学问,如果钻进去了,会同我一样,爬不出来。如果一定要学,也最好只学一半。如果真把《易经》学通了,做人就没有味道了。譬如要出门了,因为《易》学通了,知道这次出门会跌倒,于是不出门了,一步都懒得动了。像这样的人生,还有什么味道?何必去学?所以我说学《易》最好只学一半,觉得奥妙无穷,如黑夜摸路,眼前迷迷茫茫蛮有趣的;天完全亮了走路,眼前有一个坑,会掉下去,看得清清楚楚,于是不走了。可见学通了《易经》非常乏味,何必去学?话虽这么说,但学《易》真的通了,哪里还用来讲《易经》;我现在还来讲《易经》,可见就是半吊子,还不通。像我这样不通的人,在这里吹这些东西,还可以帮助大家摸摸这条路;真通了《易》的人,也许还会来这里讲,因为他知道我们这些人这样盲目太可怜了,他有眼睛,喜欢来带带路,也说不定。

《易经》的三大原则是变易,不易,简易。

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。 世间万物,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之中,但是任何事物的本质东西不会变,这就是变易。

变易是万事万物一阴一阳变化的自然表象,坚持变易需要我们敏锐地知变应变。

一个人生下来从婴儿到少儿、青壮年、老年,时时刻刻每一天都在变,只是有的变化你看不清楚。如果一个人你一个月不见,见面后会发现瘦了好多,这就是变。

太阳也在变,上午温暖,中午大热,下午凉爽。月亮也在变,十五的月亮十六最圆,三十初一的月亮是月牙,但太阳还是太阳,月亮还是月亮。

人不管从小到大到老怎么变,这个人还是你,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。小麦变不成玉米,玉米变不成水稻,本质的东西不会变,但都会经历发芽、长苗、抽穗的状态,这就是变。

佛学中的一个名词“无常”。 “无常”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 ,这就是《易经》中变易的道理。

世间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,可是却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,这个东西是什么呢?

它就是事物变化背后永恒不变的基本规律,是事物本来特性,这就是不易。

变易中自有不变之理,变化的是现象,不变的是规律。太阳永远东升西落,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,这是不变的。《易经》的基本道理和一切事物的属性是不变的,这就是不易。

“不易”是《易经》的称呼,道家称它为“道”,佛家称它为“如来”,禅宗称它为“自性”、“本来面目”,哲学家叫它是“本质”、“规律”,科学家叫它是“功能”。

世间万事万物,有其事必有其理。 大道至简,无论多复杂的事物,当我们了解了它的奥妙以后,就觉得其简单而又平易,这就叫简易。

知道简易,就明白了简化才是正道;知道变易,便知万事无常,唯变化常;知道不易,才会去追寻真理,按真理办事。

简易是“以简驭繁”,变易是现象,不易是法则。

简易就是有智慧区别哪些是“不可以改变的”,哪些是“可以改变的”。把那些“可以改变的事”认认真真做好,并有勇气进行思维和行动创新。

同时要认识和尊重宇宙大自然的规律,有胸怀接受“万变不离其宗”的那些“不能改变的事”。

世间万事万物其道简易,其形变易,其规律不易。

我们要用简易的思维模式,选择和掌握不易的规律,以适应时代变易的需要。

易经是简单容易之经,不懂的人才把它变复杂!

展开全文